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艺术风格融贯中西、独具殊韵。中国航海博物馆与广州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集结三馆藏品与研究的优势,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流光溢彩,为观众带来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双重体验。
本次展览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主办。9月12日,首展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
展览荟集三馆130余件/套文物藏品,遴选18、19世纪外销画、外销扇、瓷器、牙雕、银器、漆器等具有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这一时期中国大量销往西方的画作、瓷器、广雕、银器、漆器、扇子等工艺品,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与审美,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尚。本展览意在展现18、19世纪由于海外贸易、中西直接通商而带来的中西文化汇流。该展览共展出图片近300张,并辅以相关实物和视频资料,努力展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厅总体设计成集装箱造型,营造出浓郁的海洋氛围。展览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单元“走向海洋—重大战略决策”,第二单元“创造辉煌—重大建设成果”,第三单元“使命担当—重大历史任务”。
为突出博物馆特色,此次展览还展示了“赛玲娜号”“天海新世纪号”“聪河号”“祥云河号”“新亚洲”号等船模,水下整平机器人,“风范号”和“风华号”吊机模型等35件实物,让观众可以获得更好地直观感受。
该展览也是中国航海博物馆2017年度的重点展览,得到交通港航单位的大力支持,多达33家单位提供航运相关资料,有效提升了展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展览主办方希望以此向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贡献的人致敬,也藉此为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呐喊助威、鼓劲加温。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商周时代,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却是从1840年后开始的,护照即在此时产生。在清末国家贫弱、列强侵凌的历史环境下,当时远赴海外的国人往往备受欺凌,中国护照无法真正发挥保护海外侨胞权益的作用。民国成立后,中国护照的地位仍然因为国内军阀割据、局势动荡、日寇入侵等原因在国际上遭到轻视,华侨华人出行依然时时被刁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发展壮大,经济日益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护照在保障海外侨胞安全与权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国人到海外访问、经商、旅行、探险等,大都通过航海。因而,中国航海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华侨华人课题的研究和展示,与江门市博物馆合作举办此次展览,旨在通过护照这一独特视角,展示护照与华侨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华侨华人远赴重洋、奋勇拼搏的历史进程和精神面貌。9月15日,“走进蔚蓝,探索深海——海洋知识科普展”作为“全国科普日”的重要活动,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同时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主办,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承办。
展览分为“蓝色星球”、“探索深海”和“海洋强国”三个单元,向公众传播海洋知识,了解海洋创新科技,增强海洋强国意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深海大洋蕴含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我国的深海大洋科考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发展海洋研究自主创新,促进海洋科学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助推中国印记向深海拓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将不断提升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