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
     |     |  
 当前位置:首页 < 藏品故事 < 详情

金代海舶镜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个性特征,它的铸制工艺、形制变化、镜背花纹、铭文的产生与流行,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宋金早期,铜镜铸造虽趋于粗糙、简朴,但镜背纹饰出现了楼台亭阁、山水花鸟、小桥流水、人物故事等现实生活题材。金代统一中国北方后,不但吸取了中原地区汉族铸镜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出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气质。金朝制镜业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多样化风格。形制有圆形、葵花形、八角形和带手柄等,多为圆钮,也有采用鱼钮的。

海舶镜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新风格纹样铜镜,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宋金铜镜中极富特色的铜器之一。海舶镜的名称有“海船镜”“煌丕昌天海舶镜”“海舶镜”“海涛云帆葵花镜”“航海图形镜”等,很不统一。该镜一般都在镜面上铸有高桅大船一艘,航行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下有鲤鱼跃起或金龙飞腾,海浪参天,四面涌至,颇有惊天动地之感。装饰花纹严谨,制作精美,有的上有“煌丕昌天”4字方块铭文(意为上苍保佑,天下兴盛),大部分能以优美劲健的曲线描绘出海上波澜壮阔的场景,长帆飘扬、气势畅达,展现出一幅活灵活现的金代典型铜刻航海画,证明了当时航海业的发达,也是当时生活的写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类海舶镜除我国发现外 ,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均有发现,均为国内所制流传异域。从这一方面也体现出宋金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文化交流的繁盛。

铜镜和其他古代青铜器一样,使用铜、锡、铅等按照一定比例制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铜镜大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中型铜镜尺寸在94厘米~至10厘米,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而大型铜镜则可高达一米以上。人们在铜镜的背面雕铸纹饰,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纹饰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同时反映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发表时间:2018-10-31 00:1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海学会
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票务信息:成人30元/人,学生及教师15元/人,60-64周岁老人10元/人,65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离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残障人士(含伤残军人、伤残民警)、烈士家属、海员、全国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咨询热线: 86-021-68283691、86-021-38287777(总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近滴水湖)
博物馆实施实名预约参观、错峰限流措施,观众可提前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等渠道在线实名预约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

中国航海博物馆APP
沪ICP备12025015号-1   © 2017 中国航海博物馆 China Maritime Museum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