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轮,又称桨轮或叶轮,是把排成一行由人力同时划动的桨改装成的通过转动可轮番拨水的桨轮,桨轮经人工踩踏形成连续动力作用于船只使其匀速前进。因为这种桨轮有一大半露出水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明轮,依靠明轮驱动的木帆船被称为“明轮船”,简称为“轮船”。根据明轮安装位置的不同,明轮船可分为不同种类,如船体两侧中部各设一个桨轮的叫“腰明轮船”,只在船尾装一个宽桨轮的叫“尾明轮船”。
木帆船自问世后,其动力经历了由人工划桨、摇橹或拉纤,到借助风帆助航,再到依靠机械动力及蒸汽动力的漫长过程。作为动力推进装置的一种,明轮在其发展历程中承担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魏晋时期我国似乎开始出现了明轮船的萌芽,但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明轮船还是在唐朝。唐朝的桨轮船及其后的宋朝车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半机械化装置,也就是以轮代桨、将断续划桨的间断拨水转变为轮子的连续拨水,从而大大提高了航行速度。这种对连续动力的诉求也推动了蒸汽动力轮船的产生:1807年美国富尔顿(Robert Fulton)制造的明轮船“克勒蒙特”(Clermont)号首航成功,标志着蒸汽动力船取代了帆船进入新的时代。
清同治年间,徐寿、华衡芳等人独立设计制作了我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木质明轮船,为我国造船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据载,这艘名为“黄鹄”号的明轮船“载重二十五吨,长五十五华尺,高压引擎,单气筒,轮船上有锅管四十九条”,航速约时行20里,除回转轴、烟筒和锅炉所需钢铁采用舶来品外,其它一切工具和设备均完全采用国产原料自行加工完成。“黄鹄”号的建造,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序幕,而徐寿等人则为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