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船是中国最古老的船型之一,它与福船、广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船型。古代的人们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水域的地理特点,设计和建造了这些不同的船型。例如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的水比较深,海湾狭长,岛屿也比较多,所以一般建造和使用尖底的海船,福船就是最著名的尖首尖底船型的代表。而在杭州湾以北的港口和沿海航线上,由于水浅、沙滩多,所以一般建造和使用平底船舶,沙船就是此类平底船的代表。
沙船方头方尾,底部是平的,重心低,因而受潮水影响小、不怕搁浅。沙船的船身扁长,船只上面建筑较少,因而受风阻力较小,轻便敏捷。沙船多桅多帆,帆高形状狭长,有利于使风。沙船还能调戗使斗风,也就是说能逆风行船。沙船的舵形状近似正方形,能升降,水深时为提高舵的效应,可将舵放下深深插入水中,水浅时则可将它绞起,以防搁浅而损坏。
沙船又被称为是上海的家乡船。起源于唐代崇明岛,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关于沙船名称的由来有两个可以采信的说法,一是源于上海崇明岛的崇明沙之“沙”,可能是崇明沙的民众为了航行之便而发明的船舶,意为可以在沙洲上任意航行。二是源于其形状酷似“鲨鱼”而得名。这里的“鲨鱼”指的是在河口和较浅的内海区域生存的鲨科鰕(XIA)虎鱼。该种鱼体型小且细长,和沙船的船体非常接近。
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元代是沙船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海上漕运,使沙船获得迅速发展,至明嘉靖初年始通称为沙船,有十万艘。明代15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有大队的沙船随航。
沙船对上海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市徽就是以沙船为基本图案再加白玉兰花而组成,表达了上海以沙船兴市的特殊历史涵义。上海的沙船在清代道光年间已聚集有三千五百多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这时的上海港成为沙船的基地,被称为沙船之乡。当时沙船将盛产于上海松江的棉布以及江南的米谷,俗称“南货”运到北方牛庄港等地销售,然后再装上北方的大豆、豆油、豆饼俗称“北货”等运到上海,上海港也因为沙船航运业的兴盛而成为经济重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国家侵夺了中国的江海航权,先后在中国广开商埠,设立轮船公司,蒸汽机轮船的运营侵蚀了沙船的业务,沙船遭受排挤而逐渐衰落。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