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清康熙博古诗文徽章盘”(见图),是清早期外销瓷中的一件典型器,是后来被称为“广彩”——“织金彩瓷”的早期典型样式,值得大家去探究。
此件大盘,为釉上五彩,区别于后来的釉下粉彩。在白色釉底上满布了各种传统纹样,有折扇、古琴、花篮、如意、卷轴等等,中间则突兀出一个有野猪头和公鸡纹饰的徽章,甚是奇妙。那么,这种广彩早期样式的初创意图和基本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为了“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海洋贸易实有益于生民”,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继而设立粤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江海关,大名鼎鼎的“广东十三行”也开始经营对外贸易。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之后,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纷纷来到中国,设立专门贸易机构,大量进口瓷器、茶叶、刺绣、漆器、扇等等,于是“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狟,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行商们的努力引发了欧洲的“瓷器热”,而欧洲的“瓷器热”则导致了广州制瓷业的繁荣。但是,作为商品,要怎么样继续提高瓷器的受欢迎程度呢?毕竟客户是上帝嘛。我觉得,画工们应该是很费了一把心思,首先,要实在、要有料,那就多画一点呗。于是,盘面上纹饰堆叠,一改过去素雅的风格;其次,很真诚,我拿最好的东西卖给你,你看,所有的图案都是饱含了吉祥寓意的。不管是象征还是谐音,图必寓意、意必吉祥;再者,你们有什么需求,要添加徽章?那就比葫芦画瓢画上去嘛,不管是野猪头还是其他什么。于是,中西合璧,就有了“博古诗文徽章盘”这样的器物。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清中期日益兴盛的外销彩瓷,历经创新,应运而生、独树一帜,融合景德镇白瓷、优秀画工、传统广州五彩及江西粉彩技艺、外商指导、西洋图案、高端定制等多项长处,华美而富于变化,是迎合欧洲高端市场需求的产品,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这样的纯粹为了外销的装饰,后来更加描金堆彩,越变越华丽,至清末,已经成为欧洲平民家庭的常备物品了。广彩的外销与繁荣,迅速升华了外销瓷贸易的内涵,带动了整个清中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收获了大量的白银,深化了中西文化交往,创造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的奇迹。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