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
     |     |  
 当前位置:首页 < 藏品故事 < 详情

郑成功舰队的战船


荷属东印度公司驻台湾总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1615-1687年)在其著作《被贻误的台湾》(Neglected Formosa)里称赞郑成功是东方最杰出的海战英雄;荷兰历史学家菲克梅杰评价郑成功家族为“航海时代第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毫无疑问,无论是时事见证者还是后世学者,都给予了郑成功极高的评价。而郑成功所领导的舰队,则是十七世纪中叶活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郑成功舰队拥有大熕船、水艍船、犁缯船、沙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大小各异的战船,其主力战船为大熕船与水艍船,船上装备西式火炮,称为“龙熕”(亦称“灵熕”),清朝档案称之为“铜龙火炮”,是由西洋大炮仿制而成,长丈余,重万余斤,用红铜铸造,炮身置于船首,这是郑成功舰队火力最强的火炮。除此之外,为了抗衡具有世界顶尖级制作水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大型战船(时称“巨舟”、“夹板船”),郑成功非常注重舰船与舰载武器装备,尤其是舰队火器性能提升,舰队装备有连环熕、百子炮、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国姓瓶)等火器。

郑成功舰队的主力战船被荷兰人称作“戎克船”,亦称“台湾船”,其王牌战舰是“三桅炮船”,船长可达80米,桅杆高4丈,有5层船舱,配备各类火炮50门,可载作战人员400人以上,在当时东亚海洋堪称巨无霸,其作战性能不仅远胜于明朝正规水师的“大福船”,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夹板战船”不相上下。收藏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郑成功舰队战船模型即很好的展现了该船的细部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郑成功军队虽然装备了西式的战舰、火炮,但是并没有学习模仿西方的海战战术,在登陆台湾的大员湾海战中,郑成功仍仿照其父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的战法,运用火攻混战战术,即混合使用远距离炮战、火船焚烧、接舷战与白刃肉搏战,依靠其麾下将士的娴熟战技与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发表时间:2015-04-29 00:04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海学会
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票务信息:成人30元/人,学生及教师15元/人,60-64周岁老人10元/人,65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离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残障人士(含伤残军人、伤残民警)、烈士家属、海员、全国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咨询热线: 86-021-68283691、86-021-38287777(总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近滴水湖)
博物馆实施实名预约参观、错峰限流措施,观众可提前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等渠道在线实名预约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

中国航海博物馆APP
沪ICP备12025015号-1   © 2017 中国航海博物馆 China Maritime Museum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