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
     |     |  
 当前位置:首页 < 藏品故事 < 详情

牵星板与过洋牵星术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导航术,过洋牵星术是指利用测量天体与水平面的角度所得的不同数据,判断自身所处的位置,从而达到航海定位的目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天文观测历史,是古代世界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 多年前,中国就已有将天文方法应用于航海的记载。早期的航海天文,主要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和出没时刻来判断海上的方向、时间和潮水的规律。随着过洋牵星术和牵星板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牵星来测定纬度,从而确定船舶在海洋中的位置。牵星术开启了以天文定位为特点的航海天文新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天文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关于牵星的记载,最早见诸于文献《郑和航海图》,其中有四幅“ 过洋牵星图”,标出了印度洋周围一些地方的星辰方位和高度,是研究牵星术非常重要的史料。明代航海工具书《顺风相送》和清初《指南正法》亦有印度洋牵星导航的类似记载。关于牵星术的另一重要史料是明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关于观测所用仪器牵星板的记载:“苏州马怀德牵星板一副十二片,乌木为之,自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块,长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颠倒相向,盖周髀算尺也。”

这是现知中国古籍中,关于牵星板的唯一文字记载。

关于牵星板,至今没有流传下来的实物或出土文物。根据中国学者的复原研究,牵星板是12块方木板,最大一块边长约24 厘米,叫十二指,其次约22厘米,叫十一指,这样每块递减2 厘米,最小的一块边长约2厘米,叫一指。木板中心穿一根绳子,长度是自眼到手执板间的距离,大约72厘米。测量时,观测者左手执板,右手持绳,选用合适高度的牵星板,将穿在板中心的绳子拉直靠嘴唇或眼窝。观者视线应顺着牵星板上缘看星辰,下缘恰好与水平线对齐。根据所用之木板属于几指,就可以得出所观测星体的水平高度。据学者测算,一指的角度约为1 度34分至1度36分。



发表时间:2017-04-24 00:04   作者:温志红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海学会
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票务信息:成人30元/人,学生及教师15元/人,60-64周岁老人10元/人,65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离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残障人士(含伤残军人、伤残民警)、烈士家属、海员、全国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咨询热线: 86-021-68283691、86-021-38287777(总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近滴水湖)
博物馆实施实名预约参观、错峰限流措施,观众可提前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等渠道在线实名预约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

中国航海博物馆APP
沪ICP备12025015号-1   © 2017 中国航海博物馆 China Maritime Museum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