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军队有很多具有东方特色的土制火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国姓瓶”。
“国姓瓶”一般为陶制,呈细长而渐粗的圆柱状,丰肩至颈内收、过渡圆缓、小口、平底、外壁有明显旋胚痕(如图所示)。大多数“国姓瓶”的外形及粗细均适于手握与投掷,瓶中可装火药铁砂,引爆后杀伤力极大,因此在郑氏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被较多使用。
关于“国姓瓶”名称的由来,概与郑成功有关。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见郑成功长得颇为英武,十分喜爱,赐其国姓“朱”,并赐名“成功”。自此后,朝廷内外及当地老百姓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而郑军使用的这种火药弹瓶被称为“国姓瓶”。国姓瓶在闽南地区散布较广,在福建南安的石井村,晋江的圭屿、蚶江发现较多。作为涉海文物,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有“国姓瓶”数只,并在航海历史馆长期展出。
关于国姓瓶的用途,学界的观点与民间传说相似,认为其为郑军在海战中所使用的投掷火药弹,但亦有异议存在,如泉州民间相传当时晋江、南安沿海人民用这种瓶子私运火药以接济郑成功。为了逃避清军耳目,当地人民把火药分装在瓶里,经过密封后扎上细绳,数十个捆绑在一起沉入海里,并把所结的绳头钉在船底下,船开航出海,火药亦随着拖了出去,送到郑成功军队中去。
在与荷兰人的海战中,郑成功舰队没有采用远程炮击线性战术,而是将冷热兵器混用,采用炮击、冲撞、登船白刃战、火攻的混合战术。郑氏海军作战多以战船近战,而“国姓瓶”在海上近战中即为有效的投掷火器,因此大量应用于抗击清军及荷兰人的战争,郑军经常把“国姓瓶”投掷到敌方船中,烧毁敌船并杀伤船员,以此赢取战争的胜利。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