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的鱼纹画像并不少见,对其研究却不多,一般认为其处在画像系统的次要位置,象征着吉利和祥瑞,有表现生殖崇拜的意思,但大多数倾向于写实装饰,点缀而已。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长条游鱼纹画像石,长274cm,高39cm,发现于黄河中下游苏鲁豫交接徐州区域,断代为东汉晚期,应是墓室内门上横梁构件。其整体呈现的唯美、成熟风格,鲜明地表达出汉代后期徐州区域沿水居民的生活信仰观念和宗教艺术形态。
此件长条游鱼纹画像石,正面雕刻有双排同向十八条游鱼纹,鱼纹上边饰垂幛纹,外有直线宽边框,整体以连续纹样式构图,队列整齐、依仗威严,形成一幅壮观的汉代宗教艺术创作。从雕刻艺术上看,减地浅浮雕的鱼纹雕刻自由、生动,金光闪烁的鱼鳞呈现出畅达有力的线条,整体上清新规范,传达出鲜活跳跃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陈风》写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早在远古,鱼就被赋予了“丰裕”、“富足”、“美好”的寓意,其形象多为鲤鱼。鲤鱼湖海均在,造型饱满灵动、鱼鳞硕大圆润,招人喜爱。到了形成汉民族文化精神的两汉时期,鱼纹应用逐渐广泛,在铜镜、铜洗、汉砖、玉件等器物上都有装饰,在汉画像中更多。汉代画像所反映的汉代炽盛的厚葬习俗、升仙向往和系统、完美的艺术创作体系,贯穿于其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象表现心象,汉代社会由上至下的谶纬、升仙观念和辟邪、祥瑞表达,也无不详尽的出现在汉画像系统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汉代统治者在生活中希望随时能够理解神的暗示,时刻避开邪魔鬼怪的作祟,希望在离开人世后得到天界的认可,在神鹿、飞龙等的帮助下羽化升仙。鉴于鱼存在于天河、东海和幽泉,是升仙路途中必须要遇见的,故而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较而言,此件鱼纹画像石有着更为硕大而长条的造型,联系其所处墓葬画像体系建构的主要位置,不难看出,鱼纹画像在当时已经有了与凤鸟、九尾狐等其他动物图像一样的宗教思考。此件画像石罕见而独特,从典型性、艺术性、区域重要性等方面考虑,都不失为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文物。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