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是用于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般安装在船的尾部,可以通过操纵舵把使舵面偏转,从而调整和掌握船行的方向;同时舵还可以减弱船舶航行中流水的横向推动力,起到稳定船身的作用。
舵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造船工艺之一,是船舵造船技术史上的一大独创发明,在世界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问世大约是在汉代,后经逐步改进,出现了垂直舵、平衡舵等改良舵型。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有巨型明清船舵,是2005年渔民在长江口牛皮礁海域捕鱼作业时,渔网无意钩得,后由朱宝勇先生收藏并最终入藏海博馆。
该古舵舵杆残高7.05米,最大杆径为360毫米,舵杆端部稍残,舵杆顶端表面有烧痕,但整个舵杆尚属完整无断损。出土古舵舵叶面呈前低后高、上宽下窄的四边形,复原后的舵叶前、后缘高不等,上边缘线与舵杆成72度斜角,下边缘线垂直于舵杆,舵叶前边缘直接与舵杆相连接,所以该舵为古代广泛采用的不平衡舵。
值得注意的是,该古舵舵杆下端有一个直径为50毫米的小孔,而在舵叶上方靠近舵杆处有直径110毫米的圆孔,为中国古船舵所特有的勒肚孔和吊舵孔,这两个孔在史料中多有记载,但在实物发现中却极为少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该古舵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也极具研究价值的古舵,极为坚硬粗大的舵杆以及相当完整厚实的舵叶都属罕见。古舵上吊舵孔的发现也表明了这是一个升降舵,而勒肚孔更是在实物上的首次发现,也佐证了史籍中对古代航海关于勒肚孔“用勒肚索一条,自舵系起从底至船头,以牵舵,使不拽出”的记载。
由于古代勒肚技术在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前期在海船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也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独特的舵结构连接技术反映了当时造船工艺的精湛和高超,该舵的很多技术上的悬疑也引起了船史学家的关注。
因此此舵的发现在船舶技术史、船舶属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关于舵的保护和研究,亦是我们保护传统造船工艺的重要步骤。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