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
     |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会二 < 详情

“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高校、博物馆及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齐聚一堂,从“海丝”器物与考古、“海丝”贸易与制度、“海丝”航路与文献、“海丝”文化与社会等诸多角度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丝”历史与文化。

       开幕式

        

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中国航海学会副秘书长刘顺、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分别为大会致辞。

林在勇书记指出,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海洋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研队伍逐步壮大,学术影响力也日益彰显,希望通过此次馆校合作办会、优势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海洋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提升上海这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文化影响力。

刘顺秘书长认为,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对航运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要求,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新时代航海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因而尤显重要和必要。

张东苏馆长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与参会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机构、团体携手并进,在“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开掘新资源、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共同为助力“海洋强国”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谱写新篇章。

 

        主旨发言

         

该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高红霞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吕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陈贤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副所长钟翀教授等三位学者分别从器物传播、史料流传、图籍功用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唐代亚洲视域下的中日漆器交流、清代海防文献《平海纪略》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旧海关史料中的近代口岸城市地图等问题。系列主旨报告或精深聚焦,或视野开阔,从不同维度深刻阐释了海洋史研究的多元面向。

 

议题一:“海丝”器物与考古

上海博物馆章灵以日韩遗址出土遗物为主要对象,探讨了3-6世纪玻璃制品的海路传播问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鲁浩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对六朝番禺城与龙编城进行了比较研究;复旦大学黄祎晨以10-15世纪中日交往中的螺钿与雕漆为例,探讨了不同工艺的手工制品在政治信息传递中的媒介作用;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问题的探讨,提出“中国超稳定的饮食结构”使得前现代社会的物种交流对中国影响非常之小的看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王成兰以《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为例,从策展角度探讨了海丝策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中国航海博物馆赵莉对近十年来“海丝”主题展览的发展与诠释进行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庞纬以《厄立特里亚海周航志》为例,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物质文化交流情况。除此之外,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杨李兵、粤海关博物馆阮锋、复旦大学姜明辉、厦门大学陈博翼对明代洪保墓寿藏铭、海上往来与传染病、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等问题及重要考古论集成果进行了探讨和推介。

议题二:“海丝”贸易与制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胡梧挺探讨了十世纪以前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各地捕鲸活动及鲸制品利用;暨南大学刘振通过两宋禁钱下海政策的对比,探讨了不同政策的动因;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贺龙飞(Hirzel Thomas)探讨了越窑青瓷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宁波出口到东亚、南亚、中东、欧洲乃至东非市场的历史和地理轨迹;舟山博物馆贝武权运用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对16世纪葡萄牙人贸易港Liampod进行了考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徐文彬将文献史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清代旅粤闽商群体进行了综合分析;浙江师范大学王涛运用中英文史料,探讨了《海道图说》的中译和晚清西方航海知识的东传;厦门大学伍伶飞以浙江菜花山灯塔为中心,对私设灯塔的筹建、运营及其间牵涉的各种力量、角色关系进行了考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刘华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中山大学候彦伯分析了条约贸易初期广州的旧行商与商业形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蔡亮对南海问题进行了探讨。

议题三:海丝”航路与文献

浙江海洋大学楼正豪对朝鲜时代文人讲述中国漂流经验最典型的三大史料进行了题解和内容概述;上海师范大学林宏对一幅已佚晚明总图进行了拼合复原;聊城大学吕俊昌对清代厦防同知涉外职能的演变进行了探讨;浙江工商大学郭墨寒对明治前期日本编纂中国海洋图志文献进行了梳理;复旦大学何国璠分析了《皇朝沿海图说》的成书过程与形制特色,探讨了其与西式海图的关系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对“南海I号”已有研究的史料、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检视,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补证问题。

议题四:“海丝”文化与社会

中央美术学院刘爽以藏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十三行主题潘趣酒碗为中心,从形式、图像及其来源上探讨了中国沿海城市景观的建构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琰璟利用荷兰语文献,探究了巴达维亚华人甲必丹制度的起源;重庆市档案馆温长松对20世纪上半叶华人移民越南及其对华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复旦大学王钊以抗战时期伊拉克海员华工交涉为例,对华工生产、生活情况及当时华侨事务处理特点进行了考察;上海社科院江文君探讨了上海海洋城市的特质与咖啡馆文化的关系;中国南海博物馆李其仁以一百零八兄弟公为例,探析了海南地方海神信仰的产生与发展。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王军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科带头人苏智良教授做会议总结发言。

苏智良教授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多学科、跨领域交流的必要性;参会论文研究力度的深化和时空的延展,以及建立在学风严谨基础上的宏观与微观探究视角的结合,使得会议成果精彩纷呈,展现了海洋史研究的广阔空间。

“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以物事探讨“海丝”、以研讨搭建平台,会议的顺利举办,不仅展示了馆校合作的默契,也体现了合力助推上海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


发表时间:2020-11-18 00:1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海学会
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票务信息:成人30元/人,学生及教师15元/人,60-64周岁老人10元/人,65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离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残障人士(含伤残军人、伤残民警)、烈士家属、海员、全国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咨询热线: 86-021-68283691、86-021-38287777(总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近滴水湖)
博物馆实施实名预约参观、错峰限流措施,观众可提前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等渠道在线实名预约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

中国航海博物馆APP
沪ICP备12025015号-1   © 2017 中国航海博物馆 China Maritime Museum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