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筹)举行首次捐赠仪式。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航道局、上海市航海学会等4家单位和冯济民、 曹少波、桑史良、张维铭、张玉琪等5位个人向筹建中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捐赠了文物、实物共115件。捐赠仪式由海博馆(筹)负责人丛建国主持。捐赠单位和个人、有关港航单位、海博馆工作小组联络员单位的代表及二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仪式。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沈晓苏在仪式上接受捐赠并讲话。海博馆(筹)负责人安呈瑶介绍了文物征集进展情况,并向捐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捐赠证书。
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是我国航运事业的先驱、开拓者。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筹)的文物征集工作中,招商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次捐赠的是1872年购进的第一艘、也是我国第一艘铁壳近代商船“伊顿”轮4米长的模型。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对中国航海博物馆工作十分重视,在集团内部专门发文,进行广泛深入发动。首批捐赠两只上世纪30年代上海港码头上使用的系缆桩。
长江航道局在系统内开展了中国航海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这次派代表专程从武汉赶来,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清朝海关航道图和民国时期英文版的交通部要求收回航道管理权的文件等及1900年前后使用的长江航标灯。
上海市航海学会积极协助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学会秘书长桑史良在原吴淞商船学校校友中专门安排、布置开展征集工作。这次航海学会和桑秘书长分别捐赠了一批珍贵的航海书籍和航海仪器设备。
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冯济民现正参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筹建工作。他曾长期从事上海港史、志编写,并收藏了许多港史资料。这次他将珍藏了三十多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上世纪50年代视察上海港的两幅珍贵照片捐赠了出来。
青岛曹少波是位热心的民间航海文物收藏家。这次夫妇俩冒着台风暴雨,特地从青岛开车到上海捐赠了一架上世纪40年代由英国制造的船用六分仪和上世纪70年代我国自行制造的导弹艇上的舵轮。
张维铭是我国第一代远洋轮船长张与人先生的儿子。这次他捐赠了其父亲留下的上世纪50年代初由时任交通部部长章伯钧颁发的“远洋轮船驾驶员征书”等一批珍贵物品,了却他父亲的心愿。
上海船厂船模组张玉琪热心航海事业。得知筹建中国航海博物馆,特精心制作了上海沙船模型捐赠。
捐赠单位代表和个人都在捐赠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表示了对航海博物馆筹建工作的支持。
沈晓苏副主任在捐赠仪式上讲话。他说,捐赠仪式时间不长,但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他代表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对捐赠单位和个人及媒体记者表示感谢,希望有更多的单位、社会人士及收藏爱好者关心、支持航海博物馆的筹建并为之出力。他强调了筹建航海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航海博物馆是国家的,也是大家的,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航海博物馆建设好,使之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建设和我国的航海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