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I号”开始发掘打捞工作
“南澳I号”又发掘了两件古物
27日早晨9时35分随着水下考古队员阮永好和张勇的顺利出水,“南澳Ⅰ号”的第四次考古正式开始,两个人潜水25分钟,完成了给沉船舱位重新定位编号的任务。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崔勇介绍,此次考古将持续75天,将努力完成沉船剩余货物的卸载工作,同时对沉船的保存状况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2007年、2009年、2010年,“南澳Ⅰ号”已经进行了三次水下考古,这艘位于水下27米处的明万历年间的沉船已经成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的工作重点。和“南海Ⅰ号”不同,这里的海域能见度很好,海水搅动起来也不混浊,非常适合现场进行水下考古。
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领队、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孙键昨天已经下水对沉船遗址进行了确认,去年布下的基准线依然还在,回填的舱位也没有盗捞的痕迹,这说明了云澳边防派出所对于沉船遗址的守护非常成功,这样考古队可以和交通运输部广东打捞局同时展开工作。现在每天的水下作业分两部分,一是水下考古队员进行水下摄像、绘图和船载文物的清理等工作,一是打捞局的队员将去年的回填泥沙进行清理。
据崔勇介绍,即使在拥有GPS定位系统的今天,在“南澳Ⅰ号”沉船遗址附近的航道依然有船只触礁,这也使触礁成为400年前“南澳Ⅰ号”沉没最为可能的原因。“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沉船是不会轻易打捞的。而将船载文物清理完毕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边防官兵守护遗址的压力。”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