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
     |     |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动态 < 详情

郑和宝船还只是个 “核儿”


 

        1405年7月11日,明朝皇帝朱棣在南京颁旨下令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出发驶向大海,由此揭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60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一直没有被发现。我们只能通过一幅后人绘制的残缺航海图、在南京发现的宝船遗址和各种墓碑文字来推测那段辉煌的历史。
  2005年,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南京鼓楼区政府决定成立公司,专门从事复建郑和宝船。6年过去了,这条雄伟的宝船只做成了几排龙骨。
  憧憬和愿望总是美好的,但一如复建郑和宝船,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时间。
  1402年,靠着“靖难之役”夺取天下的朱棣,为了彰显国力和解决来自海上的忧患,命令立有战功的四品宦官郑和着手准备下西洋。
  “通过研究史料看,当时明朝始终担心来自海上的侵扰,消除这一隐患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之一。”对郑和下西洋有20多年研究的南京博物院专家罗宗真说,1416年4月6日,朱棣在南京曾经亲自立下一块碑石,碑文写道:我将派遣使者到海外各国去宣传文明,用礼仪来引导他们,以改变他们的野蛮风俗习惯。为了皇帝的意愿,大规模的造船运动在南京展开。“为了建造海船,郑和在南京鼓楼一带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船厂。”10多年来,罗宗真已对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如数家珍。
  1551年成书的《龙江船厂志》对几百年前的宝船厂有详细的记述:“洪武初,于都城西北隅空地开造船厂,东西宽一百三十八丈,南北深三百五十四丈,有作坊七个,房六十余间,船户四百有余。”这种规模在当时首屈一指。
  2006年9月,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仿古郑和宝船正式对游人开放。“该船是按照当年郑和船队中的中号宝船1:1建造的,船长63.25米,宽13.8米,吃水深约4米,排水量约1300吨,船上编制约4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帆船船模。”然而这仅仅是郑和宝船的中号宝船,据《明史•郑和列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按此计算,郑和宝船的面积比一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还要大。
  关于最大号宝船,多年来,众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凭借当时的造船技术,不可能造出堪称“海上巨无霸”的海船。直到洪保墓的发现,为最大号宝船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证据。洪保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其墓碑铭文记载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诸多细节。2010年6月,洪保墓在南京牛祖堂山被发现,出土的石碑中有记载:“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
  “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换算一下,和《明史》记载的郑和宝船尺度差不多。”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对记者说。
  当年可造出世界最大海船的800亩造船厂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挤缩为一个遗址公园,满园尽是仿制品。公园后部矗立着的郑和塑像,眼前是那艘仅仿制了船壳的中号郑和宝船,更远处,则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挡住了视线,如今的繁华已不复当年的霸气。
  在郑和身后不远的江边,一项复建郑和宝船的工程悄然展开。可让他感到不解的是,当年凭借人扛斧凿,5年即可建造数百艘海船,而在技术发达的现在,6年仅能造出几排龙骨?
  无素材
  1402年,南京中保村长江沿岸。领旨而来的郑和,决定在此开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工厂。为了铭记这段历史,2003年南京鼓楼区政府有了复建郑和宝船的想法。2005年10月,南京鼓楼区政府和新加坡金龙电子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复建仿明代郑和宝船工程项目。
  然而复建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无图纸、无资料甚至连宝船的大小都无法确定。
  在汇总多种资料后,决定复建一艘郑和中号宝船,其总长71.1米,两柱间长48.42米,型宽14.05米,型深6.1米,满载吃水4.6米,排水量1600吨。自上而下设有二甲板、主甲板、艏艉楼甲板、驾驶室甲板、驾驶室顶板共5层,从主龙骨底到驾驶室顶板高15.2米。
  确定图纸仅仅是第一步。早在宝船复建工程正式启动之前,其舵杆的复原工作已经开始,参照实物即来自南京宝船厂遗址六作塘的两根11米长巨型舵杆。“仅船舵的复原、安装工作,就进行了整整2年。 ”
  时至今日,当记者问起宝船公司工作人员,是否有宝船效果图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也没见过效果图。”
  缺人才
  按照计划,这条船将是一艘全木结构的真船,必须由古船匠师来建造。现如今,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钢铁已取代树木成为造船的主要材料,铆接和焊接成为现代舰船业的主要技术,传统木船工艺已到失传边缘。
  造船厂寻遍全国,最后在福建请了20多位造船师傅,其中有来自造船世家的方友瑞和方侯建,“方家造木船的手艺在福州最出名。”即便如此,他们也是第一次造这么大的木船——仅宽度和厚度均为65厘米的龙骨就需要制作10根。
  “除了龙骨,传统工艺制造才是最大的挑战。”此前,方师傅曾在许多场合表达了这种看法。宝船采用传统工艺处极多,如船体采用捻缝技术、龙骨衔接技术等工序繁杂而精细,对工匠经验及材料要求极高。
  “宝船船体复原采用的另一古代中国特色工艺,是水密隔舱。多道水密隔板,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互不相通的小舱,多的28舱,少的也有23舱。这样分隔的好处,不仅仅是水密和抗沉,更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这种技术早在宋代就被广泛使用,欧洲直到几百年后才学会了使用水密隔舱。
  如此精湛的造船工艺,现如今只能靠生活在海边的渔民来传承。
  少木材
  “复建并没有预想的顺利。”宝船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早在2010年10月,宝船的主龙骨已建造完毕,此后施工便不能大规模开始。从2005年复建开始,始终未能找全,“缺乏大量天然弯曲的木料。”
  自春节以来,宝船的施工即处于停工状态,造船师们始终无法开始工作。“我们对天然弯曲的巴劳木数量要求不多,总数量在2200方,预计就是200多根,然而对其长度、直径、弯曲度、木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想到买木材会很困难,却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大困难。”方友瑞想到了困难,却没想到这样的结局。
  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料,宝船厂曾派人到马来西亚原始森林寻找木材,“在马来西亚的伐木场很难找到合适的木料,通常500根木料中才能有1根弯木,而500根弯木中才能找到1根弧度适合的。”按照目前的最新计划,预计在2011年底完成船体和主设备安装,2012年上半年招募船长和轮机长、水手长等主要驾船人员,2012年9月前后试航。
  “按照这样的速度,计划很有可能推迟。”宝船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发表时间:2011-03-11 15:0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海学会
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票务信息:成人30元/人,学生及教师15元/人,60-64周岁老人10元/人,65周岁及以上老人、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离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残障人士(含伤残军人、伤残民警)、烈士家属、海员、全国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咨询热线: 86-021-68283691、86-021-38287777(总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近滴水湖)
博物馆实施实名预约参观、错峰限流措施,观众可提前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官方微信等渠道在线实名预约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

中国航海博物馆APP
沪ICP备12025015号-1   © 2017 中国航海博物馆 China Maritime Museum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645号